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写作规范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规范学位论文格式,根据《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参照国标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分为学术型学位论文和专业型学位论文。专业型学位论文的体裁可以是临床病例研究报告、系统评价、临床观察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研究设计方案、问题解决方案、技术提升报告等。
(一)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和分析,写出综述性报告,作为选题依据。研究生应该在综述报告中对文献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课题应该对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撰写不仅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还应符合学科有关规定(如药学、中药学学科的名称术语,一般应以中国药典为依据)。
学位论文一般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以中文为主撰写。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学术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2.0万字,中、英文摘要各不少于1000字。中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中、英摘要各不少1500字。中药学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5.0万字,其中正文字数不少于3.0万,中、英摘要各约1万字。学位论文均采用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学位论文中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在全文中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化的要求。论文中使用专业术语、缩略词应在首次出现时加以注释。外文专业术语、缩略词,应在首次出现的译文后用圆括号注明原词语全称。学位论文的插图、照片完整清晰。
(三)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不仅要具备科学性、完整性,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论文成果具备一定的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论文在涉及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上,应当取得某些新知识或新结果,或在技术方法上有所发展和改进。在论文所涉及的应用研究领域的研发上,取得一定新进展。利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技术、实践应用或促进学科发展、行业发展等具有一定价值的观点和对策,具体可参见《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
学位论文内容应当立论正确,数据真实可靠,推理严谨,说理透彻,层次分明,工作量充足,行文流畅,文字简练,符合科技协作规范,表明作者已具备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严禁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否则取消答辩资格。
二、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
学位论文一般应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依次为: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参考文献、附录、结尾部分。
(一)前置部分
1.论文封面(题名页)。采用研究生院统一设计的封面。论文题目应以恰当、简明、引人注目的词语,能概括论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缩写字。题名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不包括副标题,但一般不宜采用副标题)。论文封面“指导教师”栏只填写入学当年招生简章注明、经正式遴选的指导教师1人,协助导师名字不得出现在论文封面。(详见附1)
2.原创性声明及关于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详见附2)
3.致谢。指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有利条件的基金项目、组织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4.摘要。分为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
(1)中文摘要。要说明研究工作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在中文摘要末页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8个,参照《汉语主题词表》、或各专业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详见附3)
(2)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语句要通顺,语法正确。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注明研究生姓名,且将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 格式为[Author]×××(Your Major);在姓名下面一行注明导师姓名,格式为Directed by [×××]。在英文摘要末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列出与中文对应的论文关键词(格式后附)。(详见附4)
5.目次页。将论文各组成部分(1~3级)标题依次列出(即写到正文内容1.1的级别),标题应简明扼要,逐项标明页码,目录各级标题对齐排。(详见附5)
6.注释表。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说明。
(二)主体部分
应从另页右页(即奇数页)开始,每一章另起一页。一般应从引言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束。
7.引言。简要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流程和方法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
8.论文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文献回溯,理论分析等内容,应独立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9.正文。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学科类型,可包括:临床观察、调研数据、调查对象、实验与观测方法、文献资料、仪器设备、材料原料、病例分析、实验与观测结果、计算方法、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论点、论据和观点应力求准确,客观清晰,合乎逻辑。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能作统一的规定。但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引用前人、他人工作必须标明出处。其行文方式和文体可根据研究课题的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正文中的图、表要符合统计学要求,具有“自明性”,应精心设计绘制,清晰明了。表头应采取中英文对照,图的标题(或图注)和图的编号置于图下,表的标题和表的编号置于表上。表内不能用“同上”、“同左”、“"”等代替,应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计量单位、缩略词和符号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10.结论。结论是指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它不是正文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起到对全篇论文画龙点睛的作用。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炼,要重点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或新见解的意义。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三)参考文献
11.参考文献的引用。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都应当在正文的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顺序列出,应用原文献语种。(见附录6,详细规则参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四)附录
12.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登记授权的发明专利以及国家接受或颁布的标准等著作权成果。
13.其它。包括论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重复性数据图表;实验性图片;论文使用的重要符号说明、计算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
(五)结尾部分
14.作者简历: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学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职务);发表论文、获得奖励及成就等情况简介。
三、学位论文的编排格式
1.学位论文应用A4标准纸(210mm×297mm),必须是打印件、印刷件或复印件。
2.学位论文在打印和印刷时,要求纸张的四周留足的空白边缘,以便于装订、复印。每一面的上方(天头)或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mm以上间隙,下方(地角)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以上。行距为1.5倍行距,双面打印。论文侧面应有书脊,书脊内容为“年度+论文题目+专业+姓名+江西中医药大学”。
3.论文的“致谢”、“中文摘要”、“目录”、“引言”、“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个人简介”等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加粗居中排列;两个字的标题,每字之间空两格;三个字的标题,每字之间空一格;四个字以上的不空;均与下文之间空一行。
英文摘要中“论文题目”([Your Title])用小三黑体加粗居中排列,实词首写字母大写,其他小写;“作者姓名”([Author]×××(Your Major))、“导师姓名”Directed by [×××])、“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竖排左对齐,与关键词同用小四黑体。其他用小四宋体。“关键词”在页末另起一行,关键词之间用“;”分隔。论文致谢、摘要、目录、引言、正文、结论、附录、个人简介等,各部分的内容及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
学位论文的主体可根据需要划分为不同数量的章、节,章、节的划分建议参照CY/T35-2001(即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每部分另起一页,正文起始页为奇数页。章、节编号全部顶格排,编号与标题之间空1个字的间隙,章的标题占2行。一、二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其他各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正文另起一行,前空2个字起排(即首行空2个汉字,包括二级及以下标题、正文、参考文献等),续行是顶格排版。
论文中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1.1”“1.1.1”“1.1.1.1”。图、表和公式的编号应当按章节编排,如第1章的第1个图的编号为“图1-1”、第1章的第1个表的编号为“表1-1”、第1章的第1个公式的编号为“(1-1)”且靠右对齐。图序及图名用小四号黑体字置于图的下方,居中排列;表序及表名用小四号黑体置于表的上方,居中排列。文中所用表格一律采用三线格式,线宽度为1/2磅,表中内容及表后注一般用5号宋体。(详见附7)
页眉、页码从“引言”起加至最后。页眉上方居中打印论文题目,字号为小5号宋体。页码标注在每页下方的正中位置。参考文献格式为:五号宋体,左对齐排列(首行空2个汉字)。
四、打印要求
送交双盲评阅的学位论文应只有论文题目、学校、学科专业,隐去致谢、个人简介等一切表明作者身份的内容。送交答辩的学位论文打印工作需在申请答辩前五个工作日完成,以便送答辩专家评阅,为组织答辩做好准备。论文答辩结束后,根据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再制作最终定稿的学位论文纸质稿(Word和PDF的电子稿),送交学校存档。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封面为粉色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封面为大红色底。
五、学位论文的保密处理
鼓励对学位论文进行去密处理,以尽量减少保密学位论文的数量。“去密处理”时一般应去掉应用背景,与保密项目相关的技术指标和关键数据,使论文变成纯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达到可以公开发表的要求。对于技术和方法的保密,应该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而不是把学位论文变为保密论文。
确实需要保密的论文由作者和指导教师根据论文的情况,提出并填写《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证明》(申请保密“密级”及“保密期限”),校保密办公室按照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进行审批。保密审批通过的论文需在封面、题名页上,直接把相应的“密级☆”及“保密期限”标注在右上角。我校研究生(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学位论文划分为五级:公开、内部、秘密、机密、绝密。其中密级确定为内部的学位论文,是准备申请专利或技术转让的科研项目的论文。密级为秘密、机密、绝密的学位论文,是指论文背景源于保密科研项目、课题或涉及其他更高级别国家秘密的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密级应在导师的严格指导下慎重确定,并报学院的领导进行审批。凡被确定为内部、秘密、机密、绝密的研究生(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学位论文,均属于涉密研究生(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学位论文。
在学位论文的封面上要注明学位论文的秘密级别及保密期限:具体书写要求如下:
内部 年(保密年限不超过2年)
秘密 年(保密年限不超过4年)
机密 年(保密年限不超过7年)
绝密 年(保密年限不超过10年)
涉密论文由论文作者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将由导师及学院领导审核签名的保密证明,一并提交研究生院学位办,以确定该学位论文的保密级别。经确定为涉密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学位办统一妥善保管,在保密期内电子版不提供网上服务。涉密论文在保密期满后自行解密,解密的学位论文的电子版网上服务,按公开发表的学位论文服务方式处理。
六、学位论文的归档管理
(一)纸质版文档要求
对于学位论文(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论文)全文最终版,公开的需交5份;保密论文需交2份,同时提交《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证明》(见附件13)2份。
其中分别由所在学院、校档案馆、校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情所及中国知网留存。保密论文在提交所在学院及校档案馆时,需附上《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证明》。“公开”密级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本人向校图书馆提交1份,其余均交至所在学院研究生秘书,汇总后交至研究生院。
(二)电子文档要求
学位论文申请答辩前,学位申请人可通过我校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向学校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所提交的电子(Word 和PDF版)学位论文应与纸质本内容一致。保密论文电子版不提交。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凡与本规范不符之处,概以本规范为准,具体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附1
学位论文结构图
组成部分 |
主要撰写内容 |
备注 |
前置部分 |
论文封面(题名页) |
附2 |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附3 |
致谢 |
附4 |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 |
附5 |
目次页(目录) |
附6 |
注释表 |
|
主体部分 |
引言 |
附7 |
论文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文献回溯,理论分析等内容 |
|
章、节 |
附8 |
图 |
附9 |
表 |
附9 |
公式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附10 |
附录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
其它 |
|
结尾部分 |
作者简历 |
|
附件2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人 |
4号宋体加粗 |
指导教师姓名 |
4号宋体加粗 |
专业名称 |
4号宋体加粗 |
申请学位类型 |
学术型学位/专业型学位(选择) |
论文答辩日期 |
年 月 日 |
中国·江西·南昌(三号楷体)
年 月(三号楷体)
附3
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__________
日 期: 年 月 日
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江西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 论文导师签名__________
日 期: 年 月 日
附4
致 谢
回顾三年*********
附5
中文摘要
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关键词:吸收;治疗;临床研究
[Your Title]
[Author]*****(Your Major)
Directed by [Your Director]
[Abstract]
Used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v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Used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v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modem technique of absorption
Keywords:absorption;absorption;absorption
附6
目 录
1本文采用………………………………………………………………………1
1.1 本文采用………………………………………………………………1
1.2 本文采用………………………………………………………………11
1.3 本文采用………………………………………………………………29
2 本文采用……………………………………………………………………29
2.1 本文采用…………………………………………………………………29
2.3 本文采用…………………………………………………………………29
3 本文采用……………………………………………………………………29
3.1 本文采用…………………………………………………………………29
附7
引 言
现如今,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附8
1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资源*****,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1.1 本文采用
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1.1.1 本文采用
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本文采用。
(1)本文采用
附9
样表:
样图:
图3 各组脑缺血半暗区TUNEL阳性细胞检测(×400)
Fig3 Detection of the TUNEL positive cells peri-ischemia region of each(×400)
附10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A.连续出版物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 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
B.专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1] 刘国钧,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5.
C.会议论文集
[序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A].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
D.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A].见:白春华,何学秋,吴宗之.21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
E.学位论文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1]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F.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9]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G.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8]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H.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I.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1]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J.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地址用文字表述),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
[2]姚伯元.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EB/OL].:中国高等教育网教学研究,2005-2-2:
附: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文献类别代码
普通图书:M 会议录:C 汇编:G 报纸:N 期刊: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