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甘丽琴 王子豪 )为促进研究生专业知识不断精进,使其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思维得以锻炼,科研素养得以提高,11月23日晚上,“草珊瑚大讲堂(湾里校区)第十三期” 于湾里校区致远楼顺利举办。此次大讲堂邀请到了九位出色的研究生,他们针对各自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
主讲人:曹淑琼
主题:以油抗老,“油”然新生——款抗氧化的茶花蜜平衡油项目
主讲人曹淑琼向我们分享了项目最新的研究进展,该项目聚焦于研发一款抗氧化的茶花蜜平衡油护肤产品,由于皮肤衰老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天然成分护肤品更受消费者喜爱,山茶油和茶花蜜具有诸多有益成分及功效,该项目进行了体内果蝇实验测定抗氧化能力、体外炎症细胞模型实验评估相关影响,进行产品研制并利用社交媒体推广,目前已多次技术验证取得积极成果,证实了项目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主讲人:崔裕博
主题:补骨脂-骨碎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
主讲人崔裕博分享了其团队研究主题: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并实验验证补骨脂-骨碎补对治疗骨质疏松及骨折的机制、靶点和信号通路,为临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该项目已完成了成分及靶点获取、构建PPI网络、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子对接等,动物实验进行了分组并获取了骨密度及微观结构改变等数据,也对不同浓度含药血清组进行了研究。
主讲人:孙彩云
主题:参灵草方核-壳复合粒子的制备与应用
主讲人孙彩云向我们介绍了参灵草由多种成分组成,具有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且在航天等领域有贡献,但现有的参灵草口服液、冻干粉、片剂等剂型存在诸多局限性,项目采用喷雾干燥制备复合粒子改善直压性。通过对参灵草药材进行提取、浓缩、共处理后进行性质表征和连续压片,并测定片子的脆碎、崩解、溶出等。已筛选出不同改性剂种类及比例制备粒子,完成了粒子的组成、比例及粉末特性研究。
主讲人:付小明
主题:基于NO供体与中药成分协同应用于脑梗死术后微环境重塑作用的研究
主讲人付小明向我们介绍了CIRI前后动态微环境、构建Cub-NO纳米胶束并进行制剂工艺研究和物理性质表征、开展体外生物学评价、进行体内生物学评价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对术后脑部NO微环境有较好修复作用。
主讲人:李建衡
主题:基于针灸多组学特征探讨热敏灸干预过敏性鼻炎抗炎免疫机制
主讲人李建衡向我们介绍了该项目以临床灸疗热敏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探讨热敏灸干预优势及筛选优势靶点。在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相关通路富集结果。
主讲人:刘晓霞
主题:基于“肠菌-色氨酸代谢”探讨枳实汁制白术“健肠通便”的作用机制及其产品开发
主讲人刘晓霞向我们介绍了该项目主要是从肠道菌群切入研究枳实汁制白术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包括质量分析、药效学等方面。结果显示炮制组在粪便含水率、肠道推进率等方面有改善且优于生品及汤剂组,在胃肠激素、免疫细胞因子、促炎因子水平等方面也有积极影响,且能降低大鼠燥性。
主讲人:孙敏燕
主题:基于Keap1/Nrf2/HO-1信号通路探讨四君子汤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主讲人孙敏燕介绍该项目主要是从数据库获取四君子汤活性成分靶点与AD疾病靶点,构建 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GO聚类分析得到相关生物学功能。结合体内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结论为四君子汤可改善认知、发挥神经保护、调节胆碱酯能和氧化应激、改善铁死亡,为AD治疗提供潜在策略和科学依据。
主讲人:汪博
主题:基于代谢组学探析治疗UC入血成分及作用机制
主讲人汪博向我们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研究可以为UC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分子机制和临床指导。通过代谢组学的技术,能够揭示UC患者的代谢异常、治疗干预的机制及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同时,代谢组学有望为UC的精准治疗提供更为详尽的依据,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主讲人:王涵
主题:ChatGPT背景下《本草中国》的多模态翻译研究
主讲人王涵主要从多模态理论角度对纪录片内容进行了分析,主要通过开展术语语料标注、视觉与字幕联动翻译、翻译质量评估及成果应用与推广,同时译者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翻译并结合自身知识经验对结果审校修正完善,以解决智能技术翻译不理想的问题,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